第167章 论经济-《定居唐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薛朗道:“所谓分散、封闭,其实可以一起说。我朝之生产耕作,可以说自上古以来,皆是以家庭为主,男耕女织,自耕自食,自给自足,既分散,又封闭,几乎很少有商品上的流通。”

    太子迷茫的问道:“薛郡公,如此不好吗?男耕女织,各有其职,方能安居乐业,国泰民安?”

    太子这个问题问得好,作为统治者的角度来说,自然希望民众都有事情做。有事情做就有产出,有产出就能填肚子。大家都忙,就没空闲闹事,社会就能安定,对统治者来说,自然是安定最为重要。

    薛朗道:“禀太子,无所谓好坏,这只是我朝经济的特征,所谓存在即合理,这些特征能广泛存在,说明是被社会、时代、百姓所承认和接纳的,是适宜的。所谓天下大势,顺势应时,既然是被时代和百姓接纳的,那便是势。朝廷自需顺势而行,则国泰民安,如若逆势而行,那就是不给人活路,这是要出大事的!”

    薛朗说得通俗易懂,太子也不是全然草包,一听就懂了,还彬彬有礼的道:“建成受教,多谢薛郡公。”

    薛朗连忙还礼:“太子客气。”

    李渊摆摆手,道:“薛卿请继续解惑。”

    “喏。”

    薛朗接着道:“纵观历朝历代,百姓生活之所需,衣食住行,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模式。除了盐是人人皆需要,自己无法生产故而全国都流通外,即便是金银绢帛,在有些乡下地方,几乎都很少流通,而是多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。”

    众人一听,再思索对照,还真是如此。中国的银、铜其实不多,历朝历代之所以没出现银、铜危机,其实很大原因是民间交易,除了银、铜,多以绢帛代替。绢帛布匹也是可以当做银钱使用的。

    薛朗看大家都已经想明白,便接着道:“根据这样的经济运行模式,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会生产能过剩的问题。先,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模式,限定了产出;其次,封闭的特点导致的就是没有流通渠道,也没有流通的需要,既然没有需要,就不会有多余的产出,肯定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要之事,不会有太多剩余;最后,因为分散,即便每家每户皆有一点剩余,问题也不大,因为形不成规模,只要没有形成规模,就不会泛滥成灾,也就不存在产能过剩的危险。所以,诸公的担忧,完全可以放下,无须挂怀。”

    薛朗完言,坦然望着大家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