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章 启程-《定居唐朝》
第(3/3)页
薛朗起身,荷香立即过来给他整理衣冠,还好裹的是幞头,旅途中穿的是麻布衣,就是把歪了的地方整理了一下,简单。
吃了朝食,继续赶路,薛朗睡不着了,干脆把长俭赶进马车去休息,他自己跟车夫坐车辕上去,看看外面原生态的、绿油油的沿途风景。
苇泽关地处河北境内,要去位于现代陕西境内的帝京长安,还要穿过山西。往日从苇泽关去京城,骑马只需四五日即到,现在因为押运着红薯,怕颠坏红薯,路上走得慢了许多,十五日内能赶到已经可算是旅途顺利。
这时候的官道,也不过是略微平整些的土路,别说跟现代的高公里比,就是普通的乡村公路都比官道好,起码,这个季节赶路,不用享受尘土漫天的感觉。
难怪古人游览明川大山的时候,那么喜欢留点儿诗画字之类的东西,在薛朗看来,这完全就是因为在古代出门不容易的缘故,更别说走远路去旅游。
薛朗决定,在没穿回现代之前,只要是生活在唐朝,谁再跟他说旅游这个事情,他就跟谁友尽!因为在古代旅游,完全不是享受,而是受罪!
当然,如果以后到长安定居,有人约他曲江池里划船或是灞桥边赏个景什么的,他是没意见,总之只有一个原则,不要出远门!
赶路是辛苦的,特别是烈日炎炎下的赶路,要照顾人,还要照顾牲畜,就怕天气太热有损伤。路上有驿站的地方,都是在驿站休息,没驿站的地方,就自己搭伙做饭。
薛朗看日头太烈,叫过叶卿:“叶都尉,日头太大,大家耗费的体力多,让伙夫们晚上驻扎的时候,多烧些开水留着白天喝,还有饭菜适当的加一些盐,以补充体力。”
这时候吃盐可不像现代敞开供应,普通的军士和普通的民众,多数都缺盐。赶路体力大量流失,不补充盐分,薛朗怕有人倒下。
叶卿严肃的朝薛朗拱手,诚意致谢:“多谢薛咨议体恤,某这就去下令。”
相处了几天,薛朗倒有些适应叶卿的严肃与寡言,笑道:“无妨,大家一起赶路,互相照应也是应该的。”
第(3/3)页